這兩天都在討論熱播劇《夢華錄》,該劇的部分劇情是出自關漢卿的《救風塵》,但《夢華錄》的劇情并不僅僅是救風塵,而是圍繞女主趙盼兒,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劇情。
可以說,除了趙盼兒、宋引章、周舍的名字,以及趙盼兒拯救宋引章的故事大綱,是出自關漢卿的《救風塵》,其他劇情均屬新增,已經是個全新的故事了,根本沒必要去糾結和《救風塵》一樣不一樣。
俺沒開會員,從目前看到的四集劇情可知,《夢華錄》的故事發生在宋朝,盡管故事純屬架空,但還是能看出該劇設定的時間,就在真宗年間。
劇中那個崇尚道家搞封禪的皇帝,顯然就是宋真宗趙恒;而干政的圣人皇后,自然是宋朝有名的章獻劉太后;第一集就出現的皇城司使、宦官雷敬,大概就是以真宗末期的大宦官雷允恭為原型。
劇中屢次幫助女主趙盼兒的男主顧千帆,按劇情設定,是皇城司探事司指揮使,在第三集中,顧千帆還自稱皇城司指揮使。
雖然受影視劇的影響,讓很多觀眾都知道宋朝有個類似于明朝錦衣衛的特務機構就是皇城司,但對于皇城司的編制,多數人還是稀里糊涂搞不清楚。
那麼,劇中威風凜凜、讓人談虎色變的顧千帆,在皇城司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皇城司真的有明朝錦衣衛那麼威風霸道嗎?
在追劇之余,猴格就隨便來聊聊上面的小疑問。
皇城司,是宋朝禁軍官司之一,舊名叫武德司,由宋太祖趙匡胤設置,太宗趙炅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十一月,改名皇城司。
皇城司的職能很廣泛,不但要警備皇城、保衛皇室安全,維持京師治安,還要伺察軍隊、經濟,以及政情民風、外交監察,總的來說,就是皇帝的人身、政治、經濟安全,均由皇城司來鞏固維護。
其他王朝也有與皇城司類似的機構,比如周之虎賁,漢之北軍,三國之校事,北魏之內外候官,唐之北衙,明之錦衣衛等等。
其實說白了, 不管是皇城司還是錦衣衛,這些特務性質的機構,就是皇帝們在公開渠道不能獲得情報的情況下,通過派遣具有特務性質的人員,去私下偵察刺探,而滿足皇帝的需求,才產生的機構。
皇城司有多受大宋官家們的信任呢?
該司不受三衙統領,而是直屬官家;該司長官由官家特旨除授;該司的親從官、親事官均從禁軍中選拔,「本朝只此一項,令宦者掌兵,而以武臣參之」。
宋朝人自己都說,大宋的五重禁衛,以皇城司親從官為第一重,是制衡殿前司的機構,從而可見皇城司的重要性以及有多受官家信任。
禁衛凡五重:以親從官為一重,寬衣天武官為一重,御龍弓箭直、弩直為一重,御龍骨钅朵子直為一重,御龍直為一重。(宋 范鎮《東齋記事》)
「皇城使有親兵數千人,今八廂貌士之屬是也。以武臣二員并內侍都知二員掌之。本朝只此一項,令宦者掌兵,而以武臣參之。」因笑曰:「此項又似制殿前都指揮之兵也。」(《朱子語類》卷128本朝二)
皇城司都有什麼編制呢?
有官、吏、兵、司、局,一共五項。
首先說官,就是 皇城司的長官,有皇城使、皇城副使、勾當皇城司、提舉皇城司、提點皇城司。
①皇城使:
皇城司最初的長官就是皇城使,即《夢華錄》中出現的皇城司使雷敬的職務。
初名武德使,隨司改名,該職任免屬于特旨除授,就是由官家親自提拔任命。
皇城使是太祖、太宗、真宗、仁宗時期的主官,后來隨著一系列官制改革,皇城使逐漸淪為階官,改為武功大夫,其職責就被勾當皇城司取代。
該職務一般由武臣和宦官充任,宦官要求正六品的入內押班、都知級別的充任;武臣則由正七品的武功大夫以上級別充任。
總之,品階不得低于從七品,當然也沒有太高品的,北宋皇城司最高品的只有一個,就是仁宗慶歷八年(1048)時,以建寧軍節度觀察留后楊景宗領皇城司,楊景宗當時是正四品。
不過,在南宋時期,高品勾當皇城司就比較普遍了,經常有高品官外戚干辦皇城司。
有一點需要說明,雖然有武臣領皇城司,但多數時候都只是表示資歷的官階,實際的主事官是宦官。
②皇城副使:
初名武德副使,由內侍充任,隨司改名,后來和皇城使一樣,也淪為武階名,屬于諸司副使階列的首階,元豐新制定為從七品,政和二年(1112)九月,易名為武功郎。
③勾當皇城司:
又作勾當皇城司使、勾當皇城司公事,太平興國六年(981)十一月設,屬于實職差遣,最初也是特旨除授,大概在仁宗后期變成由宰輔任命的堂除。
南宋時為了避諱高宗趙構,又改名干辦皇城司,或者干當皇城司。
勾當皇城司最初定額為三人,仁宗時期,日漸權重,職責基本要和皇城使持平,所以人員有增設,景祐二年(1035)八月,升為五人;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定為六人;后又定為四人;嘉祐三年(1058)九月,增為九人。
④提舉皇城司、提點皇城司:
宋徽宗時,在勾當皇城司之上,又設置提舉皇城司,并以皇子親王充任,定額為一人。而淪為提舉皇城司之下的勾當皇城司,則定額為二人。
大概在宣和元年(1119)前后,徽宗又在提舉之下、勾當之上,設置提點皇城司,定額為二人至六人。
也就是說, 在北宋中后期,皇城使和皇城副使已經淪為階官,皇城司的主官依次是提舉皇城司(1人)、勾當皇城司(2人)、提點皇城司(2-6人)。
但電視劇《夢華錄》設定在真宗時期,所以皇城司的主官仍然是皇城使。
接下來說說皇城司的吏員。
皇城司的吏員在北宋有勾押官、押司官各一人,前行四人、后行六人、勘契官二人。
南宋時,又增設點檢文字使臣、法司使臣、主押官、押司官各二人,前行五人,后行、曹司各四人,表奏司、正名貼司、私名貼司、專知官、副知官各二人。
介紹完官和吏,再來說說皇城司所隸的禁軍。
皇城司的兵卒,有親從官五指揮近三千人、親事官六指揮三千有余、入內院子五百人(南宋減為二百人)、快行長行一百人、司圊三人;南宋增置守闕入內院子(兵額長期短缺)、曹司三十人。
①親事官:
親事官的招募主要對象是在京軍班子弟,選拔「健者」遷入禁衛。
最初大概有一千五百人,分為三個指揮。由于闕員,在元豐五年(1082)時,增設一個指揮,守衛景靈宮。政和五年(1116),增設守衛西京大內宮一個指揮,又增設內園司一個指揮,共計六個指揮,大約三千多人。
②親從官:
從親事官中挑選出有材勇者,選為親從官,標準身高為五尺九寸一分六厘,約合今185cm至190cm,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通過嚴格的選拔標準,來保證親從官的精銳性。
親從官最初也分三個指揮,熙寧之前增設一個指揮,政和五年(1116)增設第五指揮,共計五個指揮,近三千人。指揮稱為上一指揮、上二指揮、上三指揮、上四指揮、上五指揮。
③入內院子:
入內院子是從親事官中揀選年紀大的充任,有時也從輦官60歲以上選任,在宮內供祗候差使,編制為一指揮。
④快行長行快行長行是在親從官中揀選健步人員充任,供傳喚及駕出仗衛等祗應差使。熙寧時有近三百人,南宋時減為一百人。
電視劇《夢華錄》中出現的皇城司親事官于中全,和皇城司探事司親事官孔午,就都是隸屬皇城司的禁軍卒。
最后,就是皇城司編制下的一司一局。
一司,就是皇城司探事司,時人也常用皇城司探事司來代表皇城司。
該司的職掌就是派遣親事官,在京師偵探流言蜚語與圖謀不軌者,就是俗稱的便衣警探,這些探事者叫邏卒,也叫察子,由親事官每季輪換差充。
邏卒在真宗朝為四十人,哲宗朝時又增加了編制。
按照宋朝兵制,百人為一都;五都為一營,五都設一個指揮使;五營為一軍;十軍為廂。
所以,從皇城司探事司的邏卒人數看,顯然是不夠一個編制,是沒有所謂的指揮使長官的。
一局,就是冰井務。
他的職掌就是管理冰塊,以備暑伏宗廟薦享,以及供宮廷、百司之用。冰井務設監冰井務官一人,由內侍充任。
總體來說,皇城司就是大宋官家的耳目之司,是官家最信任的群體,干的都是密差勾當,是官家馭下的重要輔助工具。
電視劇《夢華錄》的男主顧千帆,身為指揮使之一,不管是親從還是親事的指揮使,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充當官家秘密的、有特權的耳目兼爪牙,去負責偵查、緝捕以及鞫獄。 雖然位卑,但權重啊!畢竟有時候官品是比不上實際差遣的。
是以,在很多人眼中,皇城司的工作還是挺威風的,所以,電視劇《夢華錄》第四集中出現的陳廉,就很想混進擁有特權的皇城司,畢竟,那些充任親從、親事官的普通軍卒,升職空間其實也挺大的。
比如太宗時期的親事官王隱,就因功充皇太子宮親衛指揮使,獲得太宗賞賜的腰帶、公服以及絹、銀,在太子真宗登基后,更是屢屢升遷,混到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寶順軍節度使。
還有仁宗時期的鄭守忠、高化,也是皇城司親事官出身,分別升遷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寧遠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威武留后。
他們又沒有參加對外戰事的履歷,憑什麼獲得升遷呢?
自然是憑借皇城司的那些勾當才獲得升職的,因此被富弼彈劾,說他倆是「故親事官,皆奴才小人,不可用」,但仁宗官家卻充耳不聞。
即便后來鄭守忠出為安遠節度使、知徐州,仁宗又任命高化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建武節度使,最后兩人都以右屯衛上將軍致仕,死后獲得輟朝追謚的資格。
所以,也怪不得陳廉向往皇城司啊!
劇中那個皇城司使雷敬,或許就是以真宗朝的雷允恭為原型,但在歷史上,雷允恭并沒有在皇城司任職過,而是想進皇城司卻沒成功。
就因為雷允恭暗示宰相丁謂舉薦他充任勾當皇城司一職,遭到臣僚的抨擊,不但沒進皇城司,反而成為他倒臺的原因之一,也是悲劇哦。
就是這樣。